查看完整版本: 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——《詩經》
頁: [1]

chrislampeace 發表於 2021-7-11 11:00 AM

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——《詩經》

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——《詩經》。《詩經》按音樂不同分為風、雅、頌三部分,《詩經》的作品沒有像《荷馬史詩》那樣,採用工筆細描手法,再現事物的外部特徵,而是運用中國藝術的特有手法——比、興。據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看法(《詩集傳》),「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」,近似于于西方文學的明喻或暗喻(metaphor)。比如《伐檀》: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。河水清且漣猗。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廛兮?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貆兮?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!這篇作品採用「比」的手法,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:他們高高在上,不勞而獲,貪得無厭,榨取奴隸的勞動血汗。「比」的稱謂在英語中可以找到對應的單詞,「興」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單詞,不好翻譯。朱熹說,「興者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」;意思是說,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之前,先描寫其他景物,藉以烘托氣氛,引入主題。比如《詩經》的《關雎》: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——既是「比",又是「興」,目的是烘托氣氛,渲染情緒,暗示青年男女的愛情——青年男女像關雎一樣,正處在熱戀之中。通過採用「興」的手法,作品主題顯得更加含蓄,更有詩意,這是中國文學特有的「寫意」手法,在西方文學中很難看到。根據傳統觀點,中國文學有兩大源頭,一是《詩經》,二是《楚辭》;《詩經》代表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寫法,《楚辭》代表浪漫主義寫法;兩種寫法齊頭並進,共同奠定了中國文學的特殊個性——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情感。如後起的漢賦、唐代大詩人李白、李商隱受《楚辭》影響很大;東漢末年的《古詩十九首》、唐代杜甫、白居易的作品受《詩經》影響很大。「比興」手法是中國文學的主要手法,中國古代美學的絕大多數範疇都和「比興」有關,如意象、興象、意境、境界等。「比興」手法的運用大大提升了中國文學的藝術價值,使得中國文學含蓄蘊藉、耐人尋味,這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特色和魅力。正如陶淵明在《飲酒》中所說的一樣:此中有真意,語辯已忘言。「此中有真意」是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,「語辯已忘言」是指作品之韻味無窮,只可意會不可言傳。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
l152074 發表於 2022-2-5 02:36 PM

謝謝大大的分享,受益良多
頁: 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