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完整版本: 飄渺再生的記憶遺跡——簡媜《吃朋友》讀後感
頁: [1]

linshin 發表於 2016-6-11 06:32 AM

飄渺再生的記憶遺跡——簡媜《吃朋友》讀後感

飄渺再生的記憶遺跡——簡媜《吃朋友》讀後感

氣味可以喚醒記憶,在人類的藝術史裡有很多例子,最廣為人知的可能是辛曉琪演唱的歌曲《味道》,從手指煙草到襪子的味道,皆可引發對於一個人的思念。記得在朱天文的小說〈炎夏之都〉裡,主角開著車途經台北不知哪條河流時,那晴陽所蒸散的綜合氣味,也引發出一個都市的記憶。如果要說到外國的作品,那麼普魯斯特《追憶逝水年華》裡面對於小馬德蘭蛋糕那氣味的細緻描寫,終而帶出洋洋灑灑數十萬字的瑣碎追索,更是登峰造極的藝術鉅作。這些例子把影像、聲音置之度外,僅以飄渺不定的味道作為觸發媒介,企圖重塑具體的事件,乃至反芻人生的況味,說明了氣味之可用者大也,它一旦被鑲進大腦某區記憶庫裡,雖然平常難以呼喚,但是時機一到,東風一來,那烈火燎原之勢,甚至可另人感動得掉下淚來。

但是,一道菜餚的味道就有如此大的力量?其實,背後有著更多的條件。在簡媜策劃的《吃朋友》裡,八個故事所提及的菜餚皆非什麼餐廳的名廚大菜,但是以每位主角的人生為餡,就產生了特殊的感染力。記得勞思光在其哲學著作裡認為快樂的感覺,實乃來自苦難的反襯,樂不會單獨存在,沒有苦就沒有樂。這因果邏輯乍聞有如「雞生蛋、蛋生雞」的問題,但在《吃朋友》中,卻幾無例外。這本書裡的主角多有苦難的人生經歷,而一道好吃的家鄉菜經常是坎坷過程中最好的慰藉。就像「媽媽的味道」一樣,儘管在外面品嚐再多豪華料理,從小習慣鄉村生活的我,還是很難忘懷母親快炒出爐的菜根香味。在那個質樸單純的時代裡,基本慾望的滿足便饒有快樂的位階,即便後來遭逢再多的料理干擾,那人生當中對於每道菜的初戀依然令人難以忘懷。

在《吃朋友》裡許多菜餚的原作都已不在人世,透過說故事者的記憶、並考量年紀、健康等現實需求,黃美照的巧手重新令一道道的菜餚還魂。與會者邊聽故事邊進食,享受著重層的滋味;說故事者把人生攤在桌上,跟大家歷數熱騰騰的遺跡。這種交流與緬懷,比起日記交換或分享更具有現實感,令讀者的我也頗為嚮往,然而,說故事者易尋,湊熱鬧的食客也不難邀,倒是那能夠承擔眾家任務,重新還原菜餚美味的料理大師,恐怕可遇而不可求,這點很難不令人感到遺憾。

有鑑於此,我的故事與那充滿神情的幾道菜,就只有任期再經歷幾旬斑駁,等待機緣再談了。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頁: 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