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完整版本: 清明
頁: [1]

smalllilili 發表於 2016-4-6 04:14 PM

清明

清明時節雨紛紛
路上行人欲斷魂
借問酒家何處有
牧童遙指杏花春 關於杜牧的這首詩 我一直有個疑問 為何欲斷魂了 最後又轉到要喝酒? 是因為愁才喝酒?還是純粹高興

那心情不好了還要喝酒作樂?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<div></div>

linshin 發表於 2016-4-6 08:45 PM

因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,想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。

abcd00134 發表於 2016-4-6 11:44 PM

欲斷魂是傷心,傷心到不能等到回家飲酒,
只能問人何處有酒賣,先灌個醉自己再說...(隨口回答)

reckrackrock 發表於 2016-4-9 02:21 AM

其實古人寫詩
有時候只是一種敘述
前兩句是他觀察(清明掃祭)
後兩句是他的行為(他要去買酒喝)

可以當作一家解釋
盼請包容

alubaadoph 發表於 2016-4-9 04:57 PM

可能有兩個原因:一是寒食節期間,不能生火吃熱食,只能吃涼食,酒可以增加熱量;二是藉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哀悼親人的心情。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
mm3 發表於 2016-4-10 11:54 AM

喝酒是一種意境,在唐朝寫詩都要加喝酒

kweit2003 發表於 2016-4-10 12:13 PM

其實這首詩如果不是出自大詩人的手中
我覺得很牽強

slaters 發表於 2016-4-10 04:42 PM

意境~意境~還是意境~
1. 描述清明時節景象
2. 描述遙祭祖先時候人們對祖先的思念
3. 描述想借酒來思念親人
4. 牧童的出現指出了場景在郊外
5. 杏花村也代表熱鬧處,與欲斷魂形成對比。

以上分享~謝謝

zcmf25 發表於 2016-4-11 12:01 AM

大概可以這樣說明...
整首詩就是要托顯清明節的那份哀傷
例如我曾經讀過一首詩是這樣寫的:
「憶昔少年清明時,父母攜我上坵壠。
今日清明我獨來,卻牽小兒拜先塚。
回首東風淚滿襟,青山依舊故人非。
兒曹問我悲何事?此意他年汝自知。」

很顯然地凸顯出思念亡者哀傷的心情
清明那首詩也是如此
清明時節雨紛紛,有如新詩常會「以雨代淚」
例如:「連老天也為我哭泣嗎?」
所以第一句只是沒有正面寫出為亡者而感傷哭泣的樣子
至於路上行人欲斷魂,則更深刻的描述
在如此哀傷的時刻,天空竟然飄下雨滴
此情此景,傷心欲絕,猶如台語歌詞「沒魂附體就像稻草人」
第三句則是解酒澆愁
酒在中國文學之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二種
第一是歡暢的,例如蘭亭集序,曲觴流水
又如春夜縱弟宴桃花園序,「開瓊筵以坐花,飛羽觴而醉月」
都是很開心的
第二則是偏向感傷、憂愁的,且利用酒來麻醉自己
因為酒可以使人興奮,而暫時忘記憂愁
例如短歌行「何以解憂?唯有杜康。」
因此才說借問酒家何處有?
就是太傷心太難過了,不得不用喝酒的方式忘記
不得不用喝酒的方式讓自己開心,有一種自欺欺人的味道
反而讓整首詩,更有哀傷的韻味
而杏花村則是據說是中國製酒最好的地方
也是當時杜牧為官所在地
故曰:牧童遙指杏花村

以上是心得,僅供參考,歡迎討論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linshin 發表於 2016-4-26 09:31 PM

事情很明白:尋到一個小酒店,一來歇歇腳,避避雨,二來小飲三杯,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,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,—最要緊的是,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。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頁: [1]